时间:2022-12-03 13:30:01 | 浏览:2871
1937年,一名只有3岁的瘦小男孩从上海送到了四川营山县一户地主家中。
孩子的“爸爸”陈同生是中共干部,父子俩刚刚从狱中解救出来,受尽折磨。
陈同生和革命同志将孩子送到老家后,拜托母亲好好照顾“孙子”,就匆匆离开。
陈奶奶带着小孙子生活了近10年,给了他所有的爱和关怀,让可怜的孩子有了一个安全而又快乐的童年。
抗战胜利之后,孩子亲生母亲周惠年来到了延安,见到了陈同生。
原来这个孩子并非陈同生的亲生儿子,他真正的父亲是烈士李得钊,为了纪念烈士,母亲为他起名为李钊。
图|李钊
陈同生为了照顾战友遗孤,做出这个看似荒唐的决定,谎称孩子是自己亲生的,由老母亲代为抚养。
周惠年提出想要将李钊接到延安,带到自己的身边。
陈同生爽快答应,给老母亲写了信告诉她真相:您抚养大的孩子是烈士的儿子,现在我要将李钊送到延安和他母亲团聚,请您让他走,不久之后我会把您真正的孙子送回去。
这对陈奶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很舍不得一手养大的孙子;但她也很高兴,将烈士的孩子养大,她也算是为革命做了一件有用的事情。
通情达理的陈奶奶将李钊送还给了组织,忍住万般不舍,流着泪看着他踏上了前往延安的路。
那时候的李钊一心向往革命,只知道妈妈正在延安等待着他,怀揣着期待和兴奋前往革命圣地。
当时的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实是烈士的孩子,他的身上,背负着太多太多的遗憾和希冀……
李钊的父亲名为李得钊,浙江永嘉县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
李得钊出生在贫寒的农家,幼年生活贫苦,体弱多病,却是远近出名的“小学究”,过目不忘。
在中学时期的李得钊就已经显示出强烈的救国愿望,甚至愿意“舍身取义”。
他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1924年,李得钊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图|李得钊
东方大学有苏联诸多学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专家,还有不少共产国际的领导人、革命实践者,师资力量十分雄厚。
学校的国际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按照语言分为中国班、日本班、朝鲜班、蒙古班等等。
李得钊刚到苏联的时候还不会俄语,他一边学习俄语一边学习革命理论,一段时间后他便能用俄语进行翻译工作。
李得钊是个性格温和沉静的知识分子,他不太喜欢在大众面前发表演说,也不善于交际。
所以大学毕业的时候,校方在他的“活跃度”一栏填上了“中等活跃度”的评价。
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平时尤为低调、不显山露水的学员,将来从事的是隐蔽战线的危险工作,在最危险的地方保护着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
回国后的李得钊曾经在团中央工作,后被调往中共中央特科秘书处。
上海中央局作为中央临时政治局的派出机构,负责的是中共在国统区的组织和日常工作,和共产国际保持联络,并且还要用中央的名义作出决议、发表声明。
李得钊几乎没日没夜的工作,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李得钊有了长子李海燕。
周恩来得知这个好消息之后非常高兴,在白色恐怖之下依旧冒险去医院探望。
图|1925年,李得钊在艺文中学读书时与同学的合影。左起第二人为李得钊
周恩来深知孩子留在白区的危险,他劝李得钊将孩子送回老家。因为革命需要,他和妻子不得不和刚刚生下的孩子分离。
1933年李得钊任上海中央局秘书长,他的妻子周惠年是中央局秘密交通员,他们是潜伏在上海滩的红色夫妻特工。
中央文库是中共第一个中央级别的秘密档案库,是中共的一号机密,从1927年中央文库建立,就一直秘密存放在上海,李得钊担任直接领导保护中央文库的工作。
周惠年的晚年回忆材料之中提起丈夫:“领导分配的任何工作,不论有多大的艰险和困难,他总是很顺从地去执行。从来没有说过不字。”
当时生活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到处都是特务和暗探,执行任务难上加难,李得钊凭借着沉着和智慧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当他正走在租界的街上,突然遇到了外国巡捕拦路戒严。此时李得钊手上正有一份党组织的资料,他将资料卷起来握在手中,从容举上了头顶迎接盘查。
他的表情十分镇定,巡捕并没有多盘问,草草搜身一遍就将他放走了。
眼看着上海中央机关的日渐恢复、完善,革命根据地更是发展迅速,国民党政府因为极度仇视,开始了疯狂的破坏和报复。
敌人联合租界在上海进行严密的追捕和镇压,李得钊曾经多次被怀疑、被捕,但最终化险为夷。因为没有确切证据,敌人只好将李得钊释放。
可万万没有想到,中共上海局竟然出现了叛徒,1934年6月,书记李竹声被捕,随即叛变革命。
中央局机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将所知的36名同志全部供了出来,其中就包括了李得钊。
李得钊当时化名为林子明,敌人软硬兼施,他没有说出任何一句有害党组织的话,于是,敌人就将周惠年一同逮捕,分别关押。
因为李钊刚刚出生20天,周惠年只好将他和3岁的姐姐一同带进了监牢。
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之中,李得钊被多次审讯,敌人软硬皆施,都没有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用的消息。
当时中共在国统区的组织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国民党当局加大了劝降审讯工作,软化意志不坚定的中共党员,有很大一批贪生怕死的人投敌。
而李得钊始终坚定自己的立场:“我绝不自首,自首了就对不起自己的朋友。”
图|李得钊(右)与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成员金贯真(左)等合影
当时有一个法官是浙江人,他以同乡的名义来找李得钊,劝他说:“你登个记,办个自新的手续,这是潮流!你何苦如此呢?”
李得钊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没有什么好登记的。我的肺病已经到了第三期,我的命不会长,你们要杀就杀,如果现在就死更痛快。”
李得钊每天从狱中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端端正正穿好衣服,梳好头发,每一天,他都当作是最后一天来过,在人生的最后一刻都没有放弃燃烧自己内心的星星之火。
周惠年带着一双儿女在监牢里也是不停受审,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她还在坐月子,监狱条件艰苦,孩子不停哭闹,还时刻担心丈夫,周惠年的眼睛开始出现问题,什么都看不清。
自从被囚后,周惠年一直没有见过丈夫,即便男监和女监离得很近。
直到某一天,在一次放风之时,同在狱中的秦邦宪夫人张越霞提醒周惠年:“快看,你丈夫就在那里!”
周惠年赶紧将儿子抱着,想要给李得钊看一眼,张越霞扶着周惠年来到栏杆面前。
她不敢大声喊,只能对李得钊打着手势,指着还在襁褓之中的李钊。
张越霞如此回忆:“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爸爸当时的表情,忽如其来的惊喜、激动,还有无尽的遗憾和悲伤。”
而李得钊也对周惠年做了一个手势,想要表明他绝对不会背叛组织,宁愿为革命牺牲。
敌人发现了李得钊夫妇的这次见面,他们马上将李得钊关进了其他的牢房。
图|李得钊的狱中诗《烦闷》手稿原件
这是李得钊和儿子唯一一次见面,而李钊对此没有任何记忆。
后来,周惠年在一次洗尿布的时候看到了丈夫,但两人也只能远远看着对方,默默无言。
因为营养不良,李钊的肚脐凸起很厉害,在喘气的时候,肚脐都能感觉到明显的起伏。
周惠年和烈士赵世炎的岳母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周惠年喊她夏娘娘,孩子们都喊她阿婆。
周惠年照顾着孩子,也要照顾烈士的亲人,夏娘娘也会帮助照顾两个孩子。
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和他的丈夫当时比较有影响力,他们是何香凝的亲人,有时候会有国民党高层人士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食物。
如果有奶粉,廖梦醒会立刻送到周惠年那里去,靠着廖梦醒夫妇的帮助,李钊才能活下来,走出监狱。
图|1933年,李得钊与父亲李立勋、儿子李海燕在上海的合影
李得钊在狱中写下了遗书,他回顾往事,感念自己六岁丧母,是老父亲千辛万苦将他抚养成人,然而自己无法再尽孝道,希望老父能够保重身体,不要太过悲伤,因为光明即将来临。
李得钊在狱中写下了一首诗——《烦闷》:
他深知此次被捕凶多吉少,但只要活着一天,他就坚持同敌人斗争的决心,渴望着回到党组织的怀抱,继续革命。
他也一直和难友们相互鼓励、交流,感召他们坚持气节,绝不受国民党“自首政策”的蛊惑。
后来担任弘扬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的刘顺元回忆说:有一次,他乘着看守们不在,隔着铁窗告诉李得钊,他们一起被捕的八人之中没有一个自首,李得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这是那个在苏联的大学之中“不善交际”的青年,是那个在上海低调隐忍、将存在感降到最低的红色特工,现在在肮脏的监狱之中,终于可以大声说出自己的革命梦想。
1935年8月,李得钊被判处15年的有期徒刑。
他被关进了南京中央军人监狱,这里被人们称为“天牢”,环境极为恶劣,监狱拥挤不堪,吃的是烂米、稗子、砂子煮成的“三层饭”,连一口干净的水都不能喝,牢房里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躺下,到了晚上只能轮流睡觉。
图|南京中央军人监狱旧址
即便如此,李得钊依旧沉着淡定,他每天坚持学习,希望着有一天走出监狱,能够为革命事业做更多的工作。
因为长期受刑,环境又差,李得钊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敌人仍旧对他严刑拷打。
1936年9月,李得钊在国民党南京陆军监狱(现南京雨花台)牺牲,年仅31岁。
他一身伤病没有得到应有的治疗,每次发烧的时候,监狱里的医生就给他开过量的金鸡纳霜。
李得钊是被敌人折磨致死的。
但他保护了有限的革命火种,让很多中共精英党员免于牢狱之灾,他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因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各地的组织资料之中很少记载李得钊,也只有一些片段之中有他的影子。
李得钊牺牲后,党组织竭力营救,终于在1937年将周惠年和女儿、儿子解救出来。
李钊出狱之时只有3岁,3岁前他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难友们叫他“囚童”,狱卒骂他“小共产”。
周惠年被组织安排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工作,而身边孩子比较多,她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办。
一同出狱的同志陈同生说,自己在四川的老家有地,家境还不错,家里有一位老母亲,一直盼望着有个孙子,他建议周惠年可以将李钊送到陈家,由陈母代为抚养。
陈同生在当时的民盟副主席杨伯凯的陪同之下,将幼小的李钊送到了四川南充,交给了在老家的母亲,他还对母亲说孩子是他亲生的,母亲果然十分欣慰。
从此以后,李钊就喊陈老太太奶奶,从3岁开始,他就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偏僻安静的农村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
一直到1946年,“爸爸”陈同生托人接他去了延安,他才知道自己还有个妈妈。
李钊来到枣园,这是他懂事之后第一次和母亲见面。
图|周惠年(左)和张越霞在特科工作期间合影
12岁的李钊终于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也终于明白父亲已经为革命献身,离世多年。
在延安,李钊被组织送到了第十八集团军抗日军人家属子弟学校,也就是“抗小”念书。
学校里有一部分是工农子弟,大多是党干部的子女。李钊上了一年学后,因为胡宗南进攻延安,抗小师生不得不撤离,孩子们就这样跟着党中央到处颠簸。
1948年北平解放后,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子女们都被送进了北京城。
育才小学正式成立,延中也和师大附中合并为师大附中二部,干部子女们大多集中在师大附中二部,也就是后来的北京101中学。
这天,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邓颖超指着其中一个调皮的孩子说:这就是那个“囚童”,这个孩子就是李钊。
周恩来意味深长地对孩子们说:“好好学习,将来为建设国家效力,千万不要做八旗子弟。”
当时李钊成绩优异,但总是调皮捣蛋,心思也不全在学业上,让老师很操心。
教导主任王野将李钊喊了过来,对他语重心长的说:“你现在还懵懵懂懂的,你应该懂事了。你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你知道自己的经历吗?”
王野的话让李钊感到羞愧,他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着头。
图|中国航天火箭发动机专家李钊
王野继续说:“你们的父辈,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之下,为党献出了生命,你们应该更早地觉悟啊!”
王野恨铁不成钢的话一直在李钊的耳边回荡,这次谈话对他的刺激很大。
回去之后,周惠年也和他谈心,从前他小,家人只是告诉他他是烈士子女,并没有将父亲的事迹仔细说给他听。
现在孩子年纪大了,也许过去残酷到无法让人接受,也许这段往事会让他心中充满着仇恨,但母亲还是要一五一十告诉他……
周惠年会和孩子说起很多父亲的故事,他英勇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李钊一直觉得父亲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李钊从小便知道自己将来一定要走父亲的道路,“忠诚不背叛”深深镌刻在他的骨子里。
后来长大懂事了,父亲就成为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苦难,他都会以父亲来鼓励自己。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市委组织移交了全部的档案,这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没有受到一点点霉烂、虫蛀,它们在前期都是保存在李得钊的手上的。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追认李得钊为革命烈士。周恩来曾在给李海燕的信件之中写道:“李得钊同志是一位很好的同志,为革命事业牺牲了自己。”
周恩来一直记得李得钊,也十分关心李得钊的亲人。根据烈士父亲的要求,周恩来专门作出指示,安排李得钊的长子李海燕前往浙江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后就留在温州工作,陪伴和赡养爷爷。
李钊一辈子都记得陈奶奶的恩情,长大成材后也曾去打听过奶奶的情况,然而奶奶已经被敌人杀害了。
原来1948年胡宗南进攻陕北失败后,一路撤退到了四川营山县,听说陈奶奶是共产党高级干部陈同生的母亲,就将她杀害了。
陈奶奶生前一直盼着李钊长大能回来看一眼,也在等着陈同生将亲孙子送回家,更盼望着革命早日胜利,一家人能够团聚。
然而奶奶最终没有等到那一天。
1955年,李钊中学毕业之后,学校要选择一批优秀的孩子前往苏联留学。
当时周恩来正好前往东欧访问,回来之后认为孩子们留学的范围可以扩大,当时东欧不少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并不低于苏联,李钊和3名优秀的同学送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留学。
4个孩子一心想要保家卫国,在选专业的时候都和新中国的建设联系在一起,李钊毫不犹豫地选了布尔诺的军事工程学院航空专业。
图|1991年,李得钊烈士纪念碑在永嘉港头乡落成,周惠年(右四)和李钊(右五)与李海燕一家人合影留念
他在那里学了一年的外交,6年的本科,1961年学成回国之后,适逢中国导弹事业开始发展,聂荣臻元帅亲自领导0038部队,一院专门搞战略导弹,二院搞战术导弹,三院搞海军用导弹。
李钊被分到了一院,参加火箭发动机的研制,从基层开始做了20多年,参加过“东风三号”和“东风五号”发动机研制。
1983年,李钊被调到民航总局担任副局长,一直到退休。
“为国家办事,绝对不能往自己腰包里揣钱。”
“要走父亲的路,绝不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
这两句话,李钊常常挂在嘴边,这是他工作和生活的准绳。
在民航总局当领导时,李钊曾经先后多次从西方采购飞机,总计上百架。
其实当时西方有所谓的“行规”,每次买一架飞机,航空公司会给予数量可观的回扣,但李钊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道底线,他是给国家办事的,不可能往自己的口袋里面揣钱。
他会严肃地和对方说:“回扣免了,把这笔钱折算成等价的航空配件,和飞机一起交给我们国家。”
图|李得钊烈士曾经的战友,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刘顺元为李得钊烈士题词
为了民族解放和富强,李得钊和李钊父子,苦苦探索,一位献出了鲜活的生命,一位付出了无悔的青春。
两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奋斗理想,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儿子亲眼看到了烈士父亲所描绘的光明世界,继承着父亲的遗志,即便父子俩一辈子只有匆匆一面,但忠诚、信仰和大爱,在血脉之中流淌着。
1937年,一名只有3岁的瘦小男孩从上海送到了四川营山县一户地主家中。孩子的“爸爸”陈同生是中共干部,父子俩刚刚从狱中解救出来,受尽折磨。陈同生和革命同志将孩子送到老家后,拜托母亲好好照顾“孙子”,就匆匆离开。陈奶奶带着小孙子生活了近10年
一、佳木斯:东方第一城 佳木斯,华夏东极,东方第一城。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黑龙江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东极佳木斯,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通过江海联运,可连接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是黑龙江
第三站:延安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但它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并不仅在于此。“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曾长期活动并最终安葬在这里,延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固有领土之一。 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延安时属雍州。商代属鬼方、西周属犬戎与
黄姓(35)|黄峭子孙兴旺,瓜瓞繁衍播迁各地,称为邵武黄氏禾坪(和平)派黄勇/文却说黄峭的十四儿子黄塘,他的大儿子黄汝厚的儿子黄琛,后来迁到了山东。黄琛的儿子黄密生儿子黄胜奇,在北宋宋仁宗赵祯皇祐元年(1049),跟随大将狄青南征立下大功,
梁鱣画像。晋国战争场面的雕塑。我们在梁姓的来源中说过,嬴姓梁国建国后,由于地处秦国和晋国之间,而当时晋国是个很强大的国家,秦国还很弱小,梁国与晋国结成了友好邦交国家。按当时不成文的规定,弱小的盟国一方,会主动或被动把宗室成员派到强大的一国去
熟悉我国烟草行业的朋友都知道,2004年我国省级的烟草公司实行工商分设,也就是说生产烟的和卖烟的分开的。中国烟草总公司下辖有18个烟草工业公司,负责全国烟草的生产制造业务。其中四川省拥有1家,也就是四川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四川中烟工业公司的营
黄勇/文黄姓(18)|东汉初期将领黄万定:平定岭南有功,子孙世袭土司,延续1800多年魏晋时期,黄香的子孙以江夏为起点,大规模向大江南北迁徙,较大的支派就有70多支。向北迁到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向南迁到四川、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迁到浙江金
奥地利的安妮(1601年-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王后,路易十四的母亲。她是17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女性之一文 | 艾米•布莱克威尔 摘自《世界大历史1571-1689》,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9月,转载已获出版社授权奥地利的安妮是法国
爸爸姓“宋”,给儿子取名不够严谨,儿子:我是不是你亲生的?在古时候,皇室贵族起名字会很慎重,而民间却很随意,如今不管是谁家起名字都比较注重了,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标签,也蕴含了家人对孩子未来的期望,也能间接的折射家庭的文化水平和修养问题,所以
名字虽然是一个人的代称,但也是我们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有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够让别人记住自己,甚至还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可若是名字起得不合适,那可就会闹出不少的笑话。今年夏天,肖先生的儿子成功步入高中的校园。本以为儿子的高中生涯,就这么愉快
【卡车之家 原创】卡姐王金芝,今年59岁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卡友们公认的老大姐。和王金芝联系的时候,她刚刚完成里一趟紧急运输,2800公里,沿途只睡了三个小时,同行的小两口40多岁两个人开都直呼太累,王姐自己一个人开,硬是没叫半点屈
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孩子们该玩,却在拼命地学习;青年人该学习,却在拼命地游戏; 中年人该顾惜身体,却在拼命赚钱;老年人该颐养天年,却开始拼命地锻炼身体。”我觉得的确是这样,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把日子过错了,过反了,这不仅是这类人的悲哀,更是
一则网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的孙女士这个暑假花了三个月工资,让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因为她得知,小学6年里,全班只有她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近些年,随着游学成为一个热门的假期项目,让不让孩子去游学,甚至去不去国外游学,成
张智霖的儿子很调皮,小时候每次只尿一点点,可怜张智霖每5分钟就得换一张尿片,当他们责备宝宝时,宝宝就会冲他们笑,像魔童一样,因此得此小名。夏雨和袁泉的女儿,小名叫夏哈哈,多直接的祝福啊,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陈晓和陈妍希的孩子,取名为小星
分享育儿观点,做靠谱爸妈导语现如今的年轻人在稿费孩子选择名字的时候一定是特别文艺的,或者是特别高大上的。这也是因为年轻人的审美原因,所以他们总是会起出一些比较有趣的名字。不过也正是如此,有些父母会在起名字这方面犯难,甚至会为孩子选择一个比较